央视网|中国网络电视台|网站地图 |
客服设为首页 |
今年的《乡村大集合》在总结去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,演播室录制与外景小片相结合,每集一个主题,在嘉宾选择、内容整合、风格统一上都有了一些全新的变化,打造农业节目国庆“七天乐”,实现既有品位、又有可视性,体现农业节目的特色,从而进一步提升社会影响力。
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(以下简称农交会)已连续成功举办九届,在宣传农业政策、展示农业成就、推广农业技术、活跃农产品流通、促进贸易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,为保障农产品供应、促进农民增收、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农民运动会,也称南阳农运会,将于2012年9月16日至9月22日,在河南省南阳市举办。此次运动会共设田径、篮球、乒乓球、游泳、中国式摔跤、象棋、自行车载重、武术、民兵军事三项、龙舟、舞龙舞狮、毽球花毽、风筝、钓鱼、健身秧歌15个大项。
7+农业推出2012新疆林果论坛独家视频报道“我在现场”。7+农业记者李洁、张省、杨亚菲已经到达新疆,他们会实时发回此次论坛活动的现场报道,7+农业将及时更新相关报道,敬请关注。
创办四年来,“新农村电视艺术节”作为展示优秀对农电视作品、展现各地新农村风貌的重要平台,得到了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,影响力、权威性与日俱增,已成为目前惟一服务“三农”的国家级大型电视艺术节庆活动。
>>>进入[7+农业]频道
>>>进入[微播间]
本网讯 继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黑膜马铃薯技术之后,甘肃省农技人员经过多年探索,又成功创新出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技术。2011年,全省全膜覆土穴播小麦秋播面积突破100万亩。据甘肃省农牧厅调查,目前,全膜覆土穴播小麦一、二类苗比例达到98%,比露地小麦高10个百分点,长势十分喜人,如后期无大的灾害性天气则稳夺丰收。
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技术,集覆盖抑蒸、膜面播种穴集雨、留膜免耕多茬种植于一体,集雨保墒效果极其显著,有利于旱作区小麦稳产增产。赴甘肃督导组认为,此项技术能在甘肃取得突破并得以推广,主要得益于几方面因素:
一、不断探索,突破技术障碍。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关键技术首先在天水市甘谷县取得重大突破。甘谷县是旱作农业大县,年降雨量仅在400毫米左右,受干旱少雨因素制约,小麦产量一直较低,平均亩产不足150公斤,2011年旱情严重地区甚至绝收。甘谷县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尝试小麦全膜穴播技术,但受播种穴与幼苗错位、出苗率低、人工放苗劳动强度大等因素制约,发展很慢。2000年以来,有农民在封穴的过程中,发现膜上覆土可以解决这些问题,并且地膜应用可以从单茬增至3-4茬。当地农技部门在此基础上认真总结,逐步改进,使这一技术趋于完善。和旱地小麦相比,全膜覆土穴播小麦平均亩产达到340公斤,亩均增产140公斤以上,增产幅度超过70%。
二、增加投入,突破资金制约。小麦是甘肃人民偏爱的主粮,但长期以来单产一直徘徊不前,缺口较大。为了推广这一技术,甘肃省采取“省里拿一点、市县补一点、农民出一点”的办法,多方筹资、增加投入。全膜覆土穴播小麦,每亩需要地膜6-7公斤,其中省财政补贴1.5公斤、市县配套1.5公斤,农民自筹3-4公斤。2010年秋冬种,省财政拨出专款300万元,推广面积达到30万亩;2011年秋冬种,省财政拨款增至2800万元,推广面积增至100万亩。
三、创新装备,突破推广瓶颈。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技术增产效果明显,但涉及覆膜、穴播、覆土等多个环节,很多环节费工费时,影响了技术的推广。定西市通渭县百利农机公司通过试验示范,研制成功了穴播覆土机,实现了覆膜、穴播、覆土、施肥、施药一次完成,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,提高了耕作效率。省农牧厅大力推广0.008毫米地膜,以解决普通地膜覆土后回收难、易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。
四、强化服务,普及关键技术。为切实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,省农牧厅制定可行性技术推广方案,培训市(州)和重点县(区)的农技推广骨干。市县两级农技推广单位结合“科技三下乡”、“阳光培训工程”、“科技入户行动”等,举办培训班,通过现场示范、田间测产、请农民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,做到每村至少有1名技术带头人,每户有1名技术明白人。(赴甘肃春耕生产督导组供稿)